研究揭示50年来全球海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影响

研究揭示50年来全球海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影响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团队张子峰副教授在全球海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基于1980年至2023年间超过10000个海洋POPs的监测数据,深入评估了过去50年全球立法措施在减少POPs污染方面的成效。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POPs是一类广泛使用于工业和农业的化学物质,具有持久性、高毒性、高度生物累积性及远距离迁移潜力,严重威胁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本研究通过分析50年来的全球海洋POPs监测数据发现,虽然自2004年《斯德哥尔摩公约》实施以来,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中低纬度海域的POPs浓度显著下降,但北极及其边缘海域的多数POPs浓度依旧呈上升趋势,全球海洋中的POPs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这一现象表明,随着海洋洋流、二次源和全球变暖等作用,污染物正逐渐向北极迁移,造成这一脆弱生态区域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风险。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POPs在全球海洋中的时空分布格局,还探讨了其海洋传输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阐明了海洋中POPs动态过程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研究指出,尽管许多国家已大幅减少POPs的排放,但海洋特别是北冰洋仍然是这些化学物质的重要汇聚地。这些区域的POPs浓度上升,可能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POPs的全球迁移和沉积过程,也为制定更加精准的污染治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团队将重点关注POPs在全球海洋中的长期生态风险评估以及POPs和新污染物的监测。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o5534

标签:

猜你喜欢